文化移通
机构设置

【名师课堂】旌旗旒缀硝烟漫,风流人物意阑珊 ——胡俊修《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》

时间:2018-06-22作者:浏览量:

胡适、林语堂、鲁迅、徐志摩,这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他们都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?周三晚,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三峡大学胡俊修教授于下里巴人剧场开展《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》的名师选修课,与我们一起品读这四位民国文人。

胡俊修,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,武汉大学博士后,现任三峡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副院长;中央电视台《法律讲堂》(文史版)主讲嘉宾;光明日报“民国文人往事”专栏作家。主讲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《胡适的人生与风范》(在网易、爱课程网同步播出);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、三峡大学教学名师。中国城市史学会常务理事、湖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;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,出版专著《民国武汉日常生活与大众娱乐》1部,在《光明日报》(理论版)、《中共党史研究》、《新华文摘》等权威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,获湖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2项。




人生得意须尽欢——胡适君


第一节课,胡俊修老师带领我们感悟了胡适先生的一生。胡适先生是北大校长,在抗战时期欣然受命成为我国驻美大使,他在32岁时入选“中国12位最伟大的人物”。病逝后,蒋介石先生送他挽联,“适之先生千古,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、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”。而他自己这样评价自己:“我,是一个人道主义者”。

胡适的小名叫做嗣糜,小伙伴们都亲切的称他为糜哥。他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、学者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、史学家,倡导“白话文”,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人物。1891年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的上庄村,因为胡适的缘故现在这个村庄已经改名为适之村了。安徽省绩溪县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、才俊辈出。胡适因为人缘好,人品好在当地声望很高。他不仅出资修建了家乡的宗族祠堂,还重修了族谱。在读书期间他转过两次学,第二次就来到了中国公学。在中国公学里面,胡适表现卓越,俨然是革命熔炉里的未来之星。

胡适有过三段情感经历,与结发妻子江东秀是包办婚姻,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胡适虽然并不满意,但江东秀的不死板与勤奋,在胡适犯糊涂的时候给予严厉批评以及刚烈的性格,都让胡适对她刮目相看;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遇到了韦莲司,心生爱慕,但由于江东秀的存在,两人只能保留友谊,五十年间,韦莲司多次帮助胡适脱难,胡韦的友谊之花常开不败,成为美谈;曹诚英与胡相识于杭州,此为胡适的精神伴侣。满腹经纶,佳人相伴的胡适君,最终在蒋介石的劝说下,在台湾安享晚年。



古今中外吾所知,幽默豁达吾皆识——林语堂


第二节课,胡俊修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经历,林语堂学生时期留学美、德,后任教于北京大学,创立了无数的青年期刊,晚年回到台湾度过。早年的留学经历,使他发现了中外交流的缺陷,他翻译过许多外国的名著,就连 “幽默”一词也是他的发明。他发现外国印刷机的便捷迅速,便已立志发明“中文打字机”。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,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,所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林语堂在数十年间不断研究探索,自斥资金,购置设备,一再尝试,以致一度倾尽家财、负债累累,终于成功发明了无须记住字位、字码的“明快中文打字机”,机器采用林语堂创造的“上下形检字法”设计键盘字码,每分钟最快能打50个字,且不用训练即能操作。接着林语堂在美国申请专利,1952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。打字机以“明快”命名,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,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。除开“明快中文打字机”,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专利,比如发明了自动挤牙膏的牙刷。

胡老师通过林语堂的人生,解读了林语堂先生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——向死而生。林语堂先生在生死之间选择快乐,他乐观生活、享受生活、豁达的面对生活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:“虽然林语堂博士讲的是过去中国的事情,但对今天的美国依旧有用。”林语堂简直是世界性文化的大腕,更是生活的大师、幽默的大师。最后,胡俊修老师告诉同学们要拒绝生活的平庸,勇于学习林语堂的人生智慧。认真做事、洒脱做人,用心生活,活出真性情。



力撼千夫,俯首为仆——讯儿哥


第三节课胡老师讲了鲁迅,鲁迅,原名周树人。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连伟人毛泽东也曾评价他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”他对于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,蜚声于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

鲁迅先生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的近现代人物了,一篇篇晦涩难懂的文章令大家手足无措,还要求全文背诵。为什么读不懂呢?因为不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动荡不安的世界,人民的麻木封建,政治的腐朽封锁。记忆中最深刻的是:月光下,手持钢叉,颈套银环的闰土,四处逃窜的猹;疯疯癫癫的杨二嫂,在冷漠的人群中游荡,诉说着她孩子的可爱摸样;傍晚的小舟,田野中的烤胡豆,香气四溢,岸边的社戏精彩纷呈;寒冷的雪夜,孔乙己的身体越发的冰凉......

鲁迅的作品是悲凉且无助的,无处安放的心情,也无处诉说,只有无可奈何。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鲁迅深爱着那个满身疮痍,衣衫褴褛的国家。



腹有诗书情更佳——徐志摩


第四节课胡老师用大量史证材料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徐志摩。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,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,而徐志摩又被称为“海宁神童”。郁达夫在对徐志摩的回忆录里写到:志摩爱看小说,作文总是范文,常常考第一。徐志摩学识宽广,十二岁时便能作古体议论文。性格也爽朗,和谁都能合得来,是朋友圈的核心。胡适说他是“一团爱”的人,梁实秋也说“徐志摩是新月社的灵魂。”他不幸坠机以后,大半个文坛的人都来给他写挽联,悲痛不已。胡老师在课上也详细地讲述了徐志摩与张幼仪、林徽因、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爱恨情仇。

《再别康桥》应该是徐志摩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了,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,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”胡老师称徐志摩为“学霸志摩”、“风月志摩”。他表示,徐志摩的一生是充满爱的一生,也是孤独的一生。“徐志摩是个孤独的人,爱也好,爱也罢,懂爱的徐志摩最终没来得及爱自己。”



风云人物,我们将一一铭记,背后的“小”人物,也同样精彩——名师课堂志愿者协会


胡老师的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,为了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新颖,胡老师做了很多课前准备。在讲到鲁迅先生时,胡老师就联系了我们名师课堂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,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《鲁迅纪念歌》的歌谱,为了更好的课堂氛围,希望我们可以做个伴奏并把歌曲演唱出来。经过名师课堂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的协调和努力,在艺术教育中心刘广野老师和大艺团声乐分团同学的帮助下,课上终于响起了慷慨深情的《鲁迅纪念歌》。

在讲到徐志摩先生时,胡老师希望可以在课上展现《再别康桥》的经典,名师课堂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就担起了朗诵的重任,经过一个星期的排练,志愿者们身穿白色衬衫,拿着蓝色文件夹,配着钢琴伴奏。下里巴人传来了悠悠的朗诵声和热烈的掌声。大家都看到了志愿者们除工作外的另一种风采。风云人物,我们将一一铭记,背后的“小”人物,也同样精彩。



朗朗歌声,徐徐诗音,在下里巴人回响;胡适先生、林语堂先生、鲁迅先生、徐志摩先生,他们用尽全力叩响了历史的洪钟,我们听到了,我们永远记得!


(名师课堂办公室:冉妮)